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,是公民的第二個“身份證”,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(tǒng)稱。從一般意義上,誠信是指誠實不欺,講求信用,強調(diào)人與人之間應(yīng)該真誠相待。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讓我們一起來看這則誠信小故事吧。
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。他從小喜愛讀書,但家里很窮,上不起學,也沒錢買書,只好向人家借,每次借書,他都講好期限,按時還書,從不違約。 一次,他借到一本書,越讀越愛不釋手,便決定把它抄下來,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,他只好連夜抄書。時值隆冬臘月,滴水成冰。他母親說:“孩子,都半夜了,這么寒冷,天亮再抄吧,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?!?/p> 宋濂說:“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,到期限就要還,這是個信用問題,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(xiàn),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,失信于人,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?” 又有一次,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,并約好見面日期,誰知出發(fā)那天下起鵝毛雪。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,母親驚訝地說:“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?再說,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,你這一件舊棉襖,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!” 宋濂說:“娘,今天不出發(fā)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,這就失約了,失約,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,風雪再大,我都得上路?!?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,老師稱贊道:“年輕人,守信好學,將來必有出息!” 言而有信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文中敘述了宋濂堅持還書的故事,表現(xiàn)了他不畏困難堅持學習和言出必行的高尚品格,至今仍有教育意義。
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
正在閱讀: 【弘揚誠信文化】中華誠信小故事:宋濂借書